消灾、超荐牌位的对象和功能何在?两种有何区别?
答:通常在法会中常见到消灾、超荐两种牌位,消灾的对象是在世的人,牌位为红色;超荐的对象则是过世的人,所写牌位为黄色。
人生在世往往会面临许多未知的灾难,藉由法会中的消灾牌位,表示一种关怀与祝福,祈求佛菩萨的加持,消灾解厄。对于已经往生的亲人,则以诵经做功德为他超荐,能往生善趣。
一般来说,参加超度法会时,往往会为亲人或亡者写牌位,并同时布施金钱作为供养,供养是为护持三宝、弘扬佛法,以帮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法会,利益更多在世及往生的有情众生,因此布施有其功德。至于消灾和超荐的力量,最主要在于功德主的心念。因此,只要心存诚意,以心念表达祝福亲人平安、顺利,及对于所有灵界众生的关怀,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。
每到农历七月,寺院会举行各种超度法会,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参加的法会?
答:虽然有关超度的法会很多,但仍应回归到参加法会的人的主客观的条件,例如允许的时间、相应的道场或是法会目的为主要考量。
尤其在道场的选择上,一旦找到相应的道场、法会,最好能够长期参加。因为愈熟悉仪轨和内容,愈能够理解经文及仪轨所蕴含的意义;而且熟练后,将免于摸索与不适应的困扰,有助于收摄浮乱的心,容易集中注意力并进入状况。
但是不要执着于法会的场面愈盛大愈好,或是执着于某位大德所主的法,这都不是参加法会的主要考量,其实,最重要的仍是看整体的环境是否清净、摄受,法会现场的庄严气氛,对于参与者的心念具有影响力,如果对法会多一分了解,愈能多一分准备,以共同成就法会的庄严环境,所以建议初次参与者,可以对法会的注意事项先做了解。再者,即是个人心念是否虔诚专一。
法会进行中,只要不影响他人,而且自身可以感到自在庄严,并没有特别的禁忌。即便是不熟悉礼拜的仪轨,忘了拜或拜错也没有关系,只要下次注意即可,心里不要因此产生负担与压力。
参加法会需要有什么准备?
答:决定参加法会时,首先为自己做好前去的心理准备,再逐一准备相关事宜。如果需要事先报名的法会,则应事先报名,以让主办单位提早做准备,如果没有提前报名,随时前去也无妨。
建议参与者参加法会前的一、两餐能茹素,以清净身心状态,进入寺院后不能携带荤食、烟酒。为了庄严道场,最好穿著海青,或是穿简单、素净、端庄的服装,不需要化妆或是上淡妆。此外,也要尽量避免奇装异服的打扮,比较不会影响到其它参与者的心念。至于是否需要携带供品,则视该法会需求而定,通常需要请信众携带供品的法会,道场会事先说明,带了供品的信众,可以到知客处请求代为处理。
其实,法会前,最重要的是,拥有虔诚修行的心理准备。准备过程中,逐一将平日散乱的心念收摄起来,不慌不乱地沈静、安定身心状态,心念够虔敬,修行才会产生效果,如此,众灵都会有所感应。法会的意义重在参加,即使准备尚未充分,只要持诚亲身前往,也能够产生修行与利他的功能。
何谓功德主?功德主所收到的效果比较大吗?
答:功德主就是供养寺院、护持三宝的人,无论金额大小,每位布施的人皆是。由于布施供养的人数众多,寺院通常会把布施额度大的功德主名字特别写出来,以作为所有功德主的代表,同时表达寺院的感恩之意。
仅写下布施额度大的功德主名字,是为了避免使用过多纸张造成环境的负担,从另一方面来说,功德主的善行可以藉此广为人知,同时让功德主与更多人结善缘,不仅鼓励功德主发心护持三宝的愿心、善心,也鼓励更多人共同参与。
尽管如此,布施的植福功德并不因金额的多少而有所增减,重要的是心念的虔诚与否。古代有所谓「贫女一灯」的故事,也是强调贫女虔诚供奉一灯的功德,在于她虔诚的供养心。至于在法会中的修行效果,则与个人的用功程度及心念有关,并不因为布施的金额大小而有所差别。
如果无法到寺院参与法会,可以在家里为往生亲友进行超度吗?
答:由于超度法会必须有主法的法师,因此在家中,只能说是为往生亲友诵经、念佛、拜忏,并做功德回向。
家中若无佛堂,则首先选择一处干净、整齐、明亮且通风的地方作为佛堂,最好能够准备一张桌子,以供奉佛像,并备鲜花、素果为供品,或是简单的供水、上香即可。仪式进行前,最好能够沐浴及茹素,以清净身心,一切准备就绪后,即可依《梁皇宝忏》或《地藏忏》等忏本诵读、礼拜,视忏文长短,可一次全程诵念完毕,也可分次进行,依个人的方便即可。若是分次,则每回接续上次未完的经文或忏文继续进行,不必重头开始做,并在每一次最后做功德回向。
尽管在家里与寺院皆能为往生亲友、累劫怨亲债主做功德,但是在寺院中,集合众人心念,共同为十方法界众生超度的力量较大,比起自己在家的效果更好。
功德回向要怎么做?亲人真的会收到回向吗?
答:通常在法会中的回向仪轨中,悦众法师会带领众人唱诵〈回向偈〉,藉此将诵经,念佛的功德回转朝向他人,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,让人感受功德力量。
回向,是将自己的心力,透过诸佛菩萨的愿力,而到达所要回向的对象。犹如天空中的太阳光经由一处的折射后,可以让光线普照到另一个黑暗的地方,虽然这里没有太阳光的直接照射,也能接收到阳光。只要持有坚强的信念,都能将功德回向给需要的人,对象便能接收到这份回向而来的功德。
虽然,将功德回向给他人,但是自己的功德不会因此而减少。就像是一盏灯,能够点亮许多灯,却不会因为点燃其它的灯,而减弱了自身的光芒。佛教同时鼓励众人将回向范围扩大,至亲人以外的一切众生,只要每做一件功德,便做回向,这正是慈悲心的一种自然流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