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佛教经典 > 莲池大师:倚伏得失

莲池大师:倚伏得失

来源: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:2011-11-18 08:55

      倚伏得失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莲池大师

 

一、楚失弓

【原文】

楚王失弓,左右欲求之。王曰:“楚人失弓,楚人得之,何必求也。”

仲尼曰:“惜乎其不广也。胡不曰:人遗弓,人得之,何必楚也?”

大矣哉!楚王固沧海之胸襟,而仲尼实乾坤之度量也。虽然,仲尼姑楚王言之,而未尽其所欲言也。何也?尚不能忘情于弓也。

进之,则王失弓,王犹故也,无失也;假令王复得弓,王犹故也,无得也。虽然,犹未也,尚不能忘情于我也。

又进之,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,安求其所谓“弓”也、“人”也、“楚”也?

——《竹窗随笔》第79

【白话文】

楚王遗失了一张弓,臣子们要想把弓找回来。王说:“楚国人失了弓,让楚国人得到它,何必去找呢?”

孔子听到后说:“可惜这位楚王的心胸还不广。何不说:人遗失了弓,只要是人都可以得到它,何必局限于楚国人呢?”

楚王固然是有沧海般的胸怀,而孔子更有天地的度量,已经是很大了!尽管孔子这话是就楚王而发的,恐还未能尽其所欲而说。

为什么?虽然表达了各自的胸襟,但对“弓”的本身还未忘情。再进一步说:王虽失了弓,但王位无失,王依旧是王,假如王又得到了弓,但王位也无得,王还是依旧是王。

尽管是这样忘情于“弓”和“王位”的得失,但未能究竟,为什么?因为还未能忘情于“我”。若再进一步明白了那个所谓的“我”也是不可得的话,那还讲什么所谓“弓”、所谓“人”、所谓“楚”呢?

 

二、塞翁

【原文】

得失曾无定形,祸福互为倚伏。塞翁一段因缘,人皆知之,而未必信之也。

予失足沸汤,筋挛不伸。畜双拐为二侍,若将终身焉。作《跛脚法师歌自嘲》,有“只愁此脚不终疾”之句。既而足伸如故,笑以为诗谶(chen),而依然奉为为诗规也。

    具感具惧,愿无忘射钩!

——《竹窗随笔》第118

【白话文】

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。”所以“得”和“失”从来是无法说定的。如“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。”(比喻暂时受到损失,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,有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之意。)这一段因缘可能人人皆知,但不一定都信服。

我自失足沸汤,筋挛不伸,只得借助双拐左右扶持,似乎我将终身依靠拐柱了。因此,我写了一首《跛脚法师歌自嘲》诗,其中有“只愁此脚不终疾”之句。

想不到后来足伸如故,才笑以为是这首诗的预言,而依然奉以为“诗规”。真是既感慨,又畏惧!

但愿不要忘记那则:春秋时,管仲射齐桓公的“因祸得福”的“射钩”故事!

 

三、神通

【原文】

神通大约有三:一报得,一修得,一证得。

报得者,福业自致。如诸天皆能彻视彻听,及鬼亦有通是也。修得者,习学而成。如提婆达多学神通于阿难尊者是也。证得者,专心学道,无心学通,道具而通自具,但迟速不同耳。如古今诸祖、诸善知识是也。较而论之,得道不患无通,得通未必有道。先德有言:“神通妙用不如阇黎,佛法还须老僧。”意有在矣!

试为之喻:世间官人所有爵禄、冠服、府署、仪卫等,若神通然。而亦有三种:

其报得者,如功勋荫袭,自然而有者。其修得者,人力夤(yin)缘,古人所恶不繇(you)其道者是也。其证得者,道明、德立而位自随之。仲尼云学也禄在其中矣是也。是三者,胜劣可知也。

——《竹窗随笔》第119

【白话文】

    神通大约分为三类:一是报得,一是修得,一是证得。

    所谓报得,是从福业所感,自然而有的。如天道众生都有无障碍的彻视、彻听的功能,就是(部分)鬼道众生也有这类功能。

所谓修得,是从习学而成的。如提婆达多(释尊的叔父斛饭王之子,阿难之兄。)的神通是从阿难尊者那里学习得到的。

所谓证得,是因专心学道,本无心学道,一待道行圆满了,他的神通也就自然而具足了,仅仅是迟速的不同罢了。如古今诸祖师、诸善知识便是。比较而论,得道的人不用担心或怀疑没有神通,得神通的未必是有道的人。先德说:“神通妙用不如阇黎(即阿阇黎,僧徒的轨范师),佛法还须老僧。”意思就在其中了。

现在再试用比喻说明“神通”:世间做官的人有官位和俸禄、官帽和官服、府署和仪卫等。要得到这些,也有三类人:

所谓报得,是因为上代是有功勋的大官,他的子孙辈又因为世袭上代受封的福荫,自然得到官职。

所谓修得,是依靠人际关系攀附而上升,也就是古人所厌恶的那种不依其道而得到的官职。

所谓证得,是因为道德贤明,并已有所建树、受到公认推举而得到的官职。正如孔子说: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意思。

以上三种所取得的官职,哪胜?哪劣?大家一看便可明白了!

0.052975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