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华山民俗文化-地方戏曲
来源:九华山圆通寺
日期:2011-05-14 14:23
九华山民俗文化-黄梅戏
黄梅戏又称“黄梅调”,亦称“采茶戏”。它原是湖北的采茶戏,约形成于清康熙中叶,由黄梅人逃水荒带到皖西,传到安庆地区一带,首先进入农村灯会,由一丑一旦演唱些时兴小曲。百余年来,九华山及周边地区的戏曲活动主要是黄梅戏,在群众中的基础相当雄厚。
九华山民俗文化-傩戏
傩戏以宗教为单位,以请神祭祖、驱邪纳福为目的,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。傩戏平时不演出,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。分三段体,即傩仪、摊舞──正戏──俊舞、吉祥词,傩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,始终限于祭祀演出,它既无职业班社,亦无专业艺人,演唱艺术的传授,大都是以“口传心授”的民间传袭方式,父子相传和宗族师承。舞台美术主要以装饰性和写意性风格为主。展示出神奇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色彩和娱神、娱人的节日喜庆气氛。傩戏由于代代沿袭,互不交流,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,故至今仍保持着古朴、粗犷的原始风貌,素有“戏曲活化石”之称。
九华山民俗文化-青阳腔
青阳腔是我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,因其产生于九华山下青阳县一带,故名。属南戏高腔体系。其剧本是曲牌联套传奇体制;其形式继承了古南戏的七角制(或云五角制),即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、外、贴。后又增加了小、夫二角,发展为九角制。其演唱特征:一是锣鼓伴唱,不用管弦;二是一唱众和,独歌与帮腔相结合;三是具有独创性的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──滚调。这是青阳腔在声膛上的重要变革。后来风靡天下,成为“海内时尚”的“新调”,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的徽剧、京剧、赣剧、川剧、湘剧及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剧种的形成和发展。
九华山民俗文化-目连戏
目连戏 又称“还愿戏”,它是以扮演《目连救母》故事为内容的民间古老剧种。宣扬忠、孝、节、义、因果报应,溶儒、释、道三教思想于一体,佛教色彩尤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