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佛教经典 > 新同修必看之“礼仪篇”——佛门里的规矩(5)

新同修必看之“礼仪篇”——佛门里的规矩(5)

来源: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:2011-08-26 08:38
5、其他——在家居士吃饭也有规矩,这规矩只限用素食,荤腥食为凡食,不得用此法。凡吃饭前先合掌称念(人少默念亦可):“供养佛、供养法、供养僧、供养一切众生。”念毕放掌,以左手指触筷子尾端,以右手捏筷子上端。佛教斋堂摆筷子都是横式摆法,主要怕所披之僧衣大袖把筷子打落地上。筷子拿起来先以筷子触手端著右边饭米粒默念:“愿修一切善。”次用筷子触左边饭米粒默念:“愿断一切恶。”再用筷子触中间饭米粒默念:“愿度一切众”。此是禅门规矩,行者加此运用,功德更大。用斋时不可打妄想、不得偏食、不得杂语、筷碗均不可有碰撞声,吃食也不可有吞吐声,要默然无声,碗内及面前菜盘内俱不可剩有残食。食毕称为结斋,在大众用斋时有僧值师,见大众用斋毕居中向上站,默示结斋,维那师举腔,大众随念:“萨多喃,三藐三菩陀,俱胍喃,怛侄他,唵,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”。接念:“饭食已讫,当愿众生,所作皆办,具诸佛法”。然后顺序出堂。禅宗把吃饭的地方叫做观堂,把饭菜却药石,观饿为病,观饭为药,禅宗以禅悦法食,故在未达此法食时,作此观想。
斋的意思是,也就是时食(午前食)之意。诸天早食、佛午食、饿鬼于夜间出觅食,以咽喉出三毒火故,虽食不得,佛以慈悲故,乃过午不食,称之为持午。所以我们凡夫不能持午而需晚间一食的,不必念供养文,不必念结斋咒偈,只要发惭愧心即可。后人将斋之意思改为吃素不吃肉,这也是慈悲的转化吧!其实斋的意思很广泛,不限于吃素,因其中尚有净心止念屏绝嗜欲的意思。吃素的人不能说成不吃荤,应该说不吃荤腥。要知道荤是指五辛而言,所谓辛是指有辛味的蔬菜,这种带辛味的蔬菜,虽然吃素的人也不可吃。什么是五辛呢?是指蒜、葱(含洋葱)、薤(像蒜之样子,但不是一瓣一瓣的,而是如洋葱一层一层的),韭、兴渠(一说是中药的阿魏)等五样。其中常见的是前四种。后一种兴渠,相传生长西域于阗,中国不生。此五辛何以称荤,其气上冲于脑可令头晕,依戒律言,若故食犯轻垢罪,实则此五种辛物皆有秽气味,天龙八部不乐此昧,而护法远离,魑魁精怪反喜此物,而障正道,复多增淫欲,故佛律此。止荤不指肉而言,甚为明确。兽、畜、水族类为腥,皆带有腥臭臊膻之味,此味障慈悲心,惟罗刹喜好此味,故不可食,今言吃素者,不可说不吃荤,应该说不吃荤腥,才是正确的全名。
又在家居士皈依之后,是否一定要吃素呢?吃肉食的众生,是多生累劫的习气,互相啖食,无有了期。但是一旦信佛,立刻叫他吃素,或许很难断,甚至退道心;所以佛开方便有三净肉之说,即“见杀不吃,闻杀不吃,为我而杀不吃”,除此三净肉之外,皆与杀因太近,尚未修行,业报现前,要注意的是,一切大小生命,绝不可杀害,否则杀生必定堕落,没有侥幸可言。三净肉也非佛教就此准许可以吃肉了,乃是不得已所开的方便之门。在家居士应学习渐断荤腥,起初可以早斋(早晨一餐吃素)朔望斋(农历初一、十五日)、六斋日(农历每月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廿三、廿九、卅、如逢月小则廿九日改廿八日)、准提斋也称十斋日(农历每月初一、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十八、廿三、廿四、廿八、廿九、三十。如逢小月则廿八改廿七)、观音斋(农历正月初八、二月初七、初九、十九、三月初三、初六、十38三、十九、四月初八、廿二、五月初三、十七、六月十六、十八、十九、廿三、七月十三、八月十六、九月十九、廿三、十月初二、十一月十九、十二月初八、廿四)、月斋(农历每年正月、五月、九月等三个月)。以上吃素日期,是为渐断荤腥之法。或有利根者,也可一次断尽荤腥。有人念佛,念久一吃荤腥就呕吐干净,此为身心不受,自然断却。如果仍未吃素的,不要吃牛、狗、蛇、狐、猫及各种野兽肉,以及无鳞鱼之类,如鳖、龟、泥鳅、鳝鱼、河蚌,有鳞鱼如鲤、鲫鱼等。十方佛、菩萨皆以断肉食而兴慈运悲,所以学佛的人最后一定要断肉食,修行才有进步和成就,否则如蒸沙成饭,决无成功的道理;所以楞严经上说的很好,如果修行人,不断肉食的,不管智慧如何现前,仍要依因果律往罗刹鬼道里去报到受报一番,那又何苦来哉?!因为肉食者的行为是与罗刹相通的。大乘菩萨要长养慈悲心,最后是一定要断肉食的,才能与佛、菩萨相应。
或有人问蛋可以吃吗?依佛法言不可食,因胎、卵、湿、化,皆属有情生命,就鸡蛋未被公鸡所乘,以其由鸡身所生,仍是不净腥物,故不应为食,乳类为肉体中榨出者,真苦行者必不会食,实在可以豆浆代乳,更为营养,故乳类非不得已时才可食,今人则以营养为说,古人逢年过节才有鸡肉之食,也未有短命的,今人日日大鸡大肉之食,不但未长生不老,营养过剩的糖尿病、心脏病都来得很凶,甚至癌症,至今医学束手无策!古德一日一食成就甚多。虚云老和尚在山中只食芋而能人定,密宗米勒日巴祖师食麻而身能飞腾,足资精神重于物质,精神克服物质。世尊六年苦行,过尼连禅河,行中流身虽难支,以定力故,而达彼岸,由牧羊女供乳,此皆示不得已而食之表法。真修行者,概不重物质条件,由此更可明矣。
回向是为做功德的回转方向之出处;当然佛教里指的回向,是回向到无边际的法界中去,此是大乘行者独特处;不回向如同自了。所以行者做一切功德,乃至纤细功德都要回向。做功德切忌执著功德相,当将功德性引向法界之后,千万不可再有所忆念。回向略别之又有一般回向、个别回向、大回向、普回向、总回向等等,其实一般回向就含有普回向,大回向之中也有总回向之意义;但为了要说的明白,就分开来讲:一般回向都载在课诵本中,所谓一般是指祖师将其经验体悟到的,能获得自他二利者写出简要的偈语来,在用何种功课,以何种功德而定。个别回向是对症下药集中力量之法,往往为了某人、某事、或团体、或冤家债主、或超度荐拔、或消灾延寿皆可,其回向文偈可临时拟用。大回向是加入了无上的悲心与愿力凝结而成的回向,大多是文句较多的偈语。普回向是依普贤菩萨的普皆回向的愿王而来;此种回向全以一切众生作出发点的,是无我的观念,此为悲心至极的表彰。总回向是特定一个时期,如佛七、结夏、水陆道场、法合等圆满之时。或一年之岁尾之再一次总的回向之意,有加深回向的意思在内。
以上所有回向的略别。在形体上、文字上或略有不同,但其主旨以发扬大乘行者的精神则是一个,所以回向在修行者来说,是不可免却的。
佛教徒对外讲话不可以太“外行”,因为您的言行举止充分代表了已受过佛陀救教化的人。譬如有人问您甚么是佛,这个问题都解答不出,就未免太疏忽了。如果您说佛跟神差不多,就是为人求平安的,这种似是而非的语病,不但失去了宏法的意义,而且助长邪见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因此在这个新时代的大乘菩萨道的学佛者,应具备了出世法之慧学及世法上的一般知识,才能在自利利他、自觉觉他的菩萨行当中胜任愉快;尤其今日社会组织形态上的错综复杂,人际关系接触频繁,当然这是一个宏法利生最恰当的时期,因为人们在物质享受之馀,他们心灵上的空虚是不能用所有物质条件所可弥补的,我们要接引众生,就要了解众生,更要充实自己的学识(世法的)启发自己的心智(出世法的),那么“外行话”和“语病”必须格外小心,不要被人贻笑大方。
诸如“灵魂”是异教所用,佛教应叫做“神识”;宗教家指人死后的灵性精神,现代讲的四次元灵的世界,充满了这种幽灵。西洋宗教学者及我国道家也多用“灵魂”来表示人身死后的另一生命的形成,惟独佛教说为“神识”,此处所说的神是指那一点灵明不昧的精神,而寄于第八识中,人在死后所有识的反射次第消失,归于第八识,第八识依业轮回受报,此说为圆满,佛教用“神识”而不用“灵魂”一词甚明。“礼拜”也是异教所用,其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祷,“星期”是指每七天轮为一周期而言,佛教徒每日做课,也可说时时做课,不规定在周日,所以不宣称星期日为“礼拜日”。佛教谈“慈悲”,异教徒谈“爱”。因为有“爱”就有占有欲,有占有欲就有我执坚固的决定性,所以佛教不说爱而言慈悲,悲者拔苦,慈者与乐,足见佛陀平等度世的伟大,他不但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,同时还要灌注给众生一切法乐——无苦之乐,因佛陀已破我执,岂有占有、贪爱,假如配合今天时代潮流所需,以方便而用“仁爱”“爱心”也无可厚非,问题是能这样说就可以度脱他们,如果能度脱他们,用用又何妨。这里要说明如此运用的方便行也是很不得已的,就以“慈悲”来说,是澈底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,佛教不只是标榜、不只是表面化,而是出自内心。“慈悲”比之“爱”的含意是两种不同的方向,“慈悲”是比“爱”来的更伟大、更辽阔。当然类此用语很多很多,一个佛教徒的言行立场很是要紧,祈勿忽略。
0.052319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