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佛教经典 > 莲池大师:孝报亲恩

莲池大师:孝报亲恩

来源: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:2011-11-17 09:01

   孝报亲恩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莲池大师

 

一、出世间大孝

【原文】

人子于父母,服劳奉养以安之,孝也;立身行道以显大,大孝也;劝以念佛法门,俾得生净土,大孝之大孝也。

予生晚,甫闻佛法,而风木之悲已至,痛极终天,虽欲追之,末由也已!

奉告诸人,父母在堂,早劝念佛;父母亡日,课佛三年。其不能者,或一周岁,或七七日,皆可也。

孝子欲报劬(qu)劳之恩,不可不知此。

——《竹窗二笔》第99

【白话文】

为人子女,对于父母,能代服劳,并衣食供养,使父母安养天年的,可算是尽孝了。再能在修行道上,有所显达,使父母得到慰籍的,可算是大孝了。又能以念佛法门,劝化父母,使他们得生净土的,那就是大孝中的大孝了。

因我出生很晚,当我刚闻到佛法时,应及早劝他们念佛;当父母去世后,要为他们日课念佛三年;若不能做到的,或以一年为期,或在七七日内,为父母念佛回向,都是可以的。孝子要报答父母的劬劳之恩,对于这件紧要的事,不可不知。

 

二、生日

【原文】

世人生日,设宴会、张音乐、绘图画、竟辞赋,以之为乐。

唐文皇独不为,可谓超越常情矣!

或曰:是日也,不为乐而诵经礼忏,修诸福事,则何如?曰:诚善矣。欲报父母劬劳生育之恩,及灭己躬平生所作之业,于此宜尽心焉。然末也,非本也。

先德有言:父母未生前,谁是汝本来面目?是日也,有能不为乐而正念观察未生前之面目者乎?若于此廓尔洞明,则不但报此身之父母,而累劫之亲恩无不报;不但灭见生之业,而多生之夙障罔弗灭矣。

罢人世之乐,德涅槃之乐,孝矣哉若人乎!伟矣哉若人乎?

——《竹窗二笔》137

【白话文】

世人生日那天,往往喜欢摆宴会、奏音乐、绘图画,或竟比辞赋,以此为乐。而唐朝的文宗皇帝(在位公元827——840年)就独不这样做,可说是超过一般常情了。

或有人说:“生日这一天,不做世俗的一套乐事,而去做诵经礼忏、修诸福事,好不好呢?”我说:实在是太好了!要报答父母劬劳养育之恩,要消除自己平生所造的业障。对于这些事,是应该尽心而为的。但这些仅是“枝末”,而不是“根本”。

为什么这样说呢?先德有言,教我们参“父母未生以前,谁是你的本来面目?”如果在生日那天,有人能既不去做俗乐之事,又能正念去观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,如果对此能参透悟彻、明心见性的话,则不但可报此身父母之恩,而且连多生多劫的亲恩,也无不报答了;不但能消灭现生的不善业,而且连多生多劫的宿障,也无不消灭了。

舍弃世俗之乐,得到的是涅之乐。象这种人真可称得上孝了,称得上伟大了。

 

三、为僧宜孝父母

【原文】

有为僧不孝父母者,予深责之。

或曰:“出家既已辞亲割爱,责之反动其恩爱心矣。”

曰:“恶!是何言也!‘大孝释迦尊,累劫报亲恩,积因成正觉’。”

而《梵网》云:“戒虽万行,以孝为宗。”

《观经》云:“孝养父母,净业正因。”

古人有作堂奉母者,担母乞食者,未尝以恩爱累也。奈何于亲割爱矣?而缔交施主,不绝馈遗;畜养弟子,过于骨肉,是无亲而有亲,出一爱而复入一爱也。何颠倒乃尔?且已受十方供养,饱暖安居,而坐视父母之饥寒寥落,汝安则为之?

——《竹窗三笔》第62

【白话文】

只要遇到有不孝父母的僧人,我总是要深深地责备他。可是,有人因此提出不同看法说:“出家人既已‘辞亲割爱’了,你这么去责备他,反而使他动起恩爱之心了。”我说:“唉!这是什么话啊?”

《盂兰盆经疏》说:“大孝释迦尊,累劫报亲恩,积因成正觉。”

而《梵网经》说:“戒虽万行,以孝为宗。”

《观经》也说:“孝养父母,净业正因。”

由此可见孝亲是何等重要!古人有专为母亲建堂供养的,也有肩负着父母乞食的,他们也从未被这种恩爱所牵累啊!

且看有人出家以后,对于亲人割了爱,但又去结交施主,经常以礼物相馈赠;还有僧人畜养弟子,胜过自己的骨肉,难道不是“无亲而有亲”、“出一爱而又入一爱”吗?——为什么如此的颠倒!而且在出家之后,自己受到十方的供养,已经饱暖安居了,作为子女,怎能安心坐视父母饥寒、冷落而不顾呢?

 

四、出世间大孝

【原文】

世间之孝三,出世间孝一。

世间之孝:一者承欢侍彩,而甘旨以养其亲;二者登科入仕,而爵禄以荣其亲;三者修德励行,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。是三,则世间之所谓孝也。

出世间之孝,则劝其亲斋戒奉道,一心念佛,求愿往生,永别四生,长辞六趣,莲胎托质,亲觐弥陀,得不退转。人子报亲,于是为大。

予昔甫知入道,而二亲云亡,作“自伤不孝文”以伸悲恨。今见在家、出家二众中有具庆者,于是倍增感慨,而涕泪交零,稽首顿首以劝。

——《竹窗三笔》第97

【白话文】

我以为世间的孝有三条,出世间的孝有一条。

世间的孝:第一,承欢膝下、奉侍娱亲,再以美食以供养他的双亲。第二,求取功名、入朝当官,并以丰厚的爵禄来荣耀他的双亲。第三,修身进德、勉励操行,以成圣成贤来彰显他的双亲。能做到这三条的,就算是世间的所谓孝了。

出世间的孝,就是劝他的双亲持斋戒、奉正道、一心念佛、发愿求生净土,永别“胎、卵、湿、化”四生、长辞六道轮回,莲花化生,亲见阿弥陀佛,得不退转。如果为人子的,以这种方式报答亲恩的,那就是最大的孝了。

我从前刚知道信佛入道时,而双亲便先后去世了,写了一篇“自伤不孝文”纪念我的父母,以表达我的悲伤、悔恨之心。如今看到在家、出家二众中,多有父母双全的,使我无限庆羡。于是更增我的感慨,而涕泪交零不已,为此向他们稽首、顿首、衷恳相劝!

 

五、伪造父母恩重经

【原文】

有伪造二经者,题以“父母恩重”等言,中不尽同,而假托古译师名。吾友二人各刻其一。二友者,忠孝纯正士也,见其劝孝,而不察其伪也,或曰取其足以劝孝而已,似不必辨其真伪。

予曰:“子但知一利,而不知二害。一利者,诚如子言,劝人行孝,非美事乎?故云一利。二害者何?一者素不信佛人见之,则弥增其谤,佛言如是鄙俚,他经可知矣,遂等视大藏甚深无上法宝,重彼愆尤,一害也。二者素信佛人,徒具信心,未曾博览内典,见此鄙俚之谈,亦复起疑,因谓谤佛者未必皆非,动彼惑障,二害也。害多而利少故也。况劝孝自有《大方便报恩经》及《盂兰盆经》,种种真实佛说者流通世间,奚取于伪造者?”

——《竹窗三笔》第98

【白话文】

今有流通的两部伪经,题为《父母恩重······》,两经中的文句,虽不尽相同,但都是假托古代某某译师的名。我的两位友人,各刻(印)其中的一部。

这两位友人,都是忠孝纯正的读书人。他们见此“经”是劝孝的,而不觉察到这是伪造的“经”。

有人说:只要是吸取其中足以劝孝的部分,不就可以了吗?似乎不必去辨别它是真经,还是伪经。

我说:“你只知一利,却不知有二害”。一利的方面,真如你所说的“劝人行孝”总该是一件美事吧,所以说有一利。二害是什么?一是给从来不信佛的人看了,就会更增他的毁谤,误认为佛说的话,怎么如此庸俗;这一“经”如这样,可想其他的经也是这样了;对于《大藏经》这一部甚深无上的法宝,也将等同看待了,加重了这位不信佛人的毁谤之罪,这是一害。第二,是对一向信佛的人来说,白白地具有信心,因他未曾博览佛经,当他见到这些庸俗之谈,也很容易引起疑心,因而不辨真伪,反而说谤佛的人未必都是不对的,这就动摇了他的正见,增长了他的惑障,这是二害。所以,我认为害多而利少。

况且劝孝的经很多,如《大方便报恩经》(七卷,译者佚名)和《盂兰盆经》(一卷,西晋竺法护译),都是佛真实说的经,可以流通世间,何必去取那些伪造的“经”呢?

0.053528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