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佛教经典 > 不要盲目“精进”

不要盲目“精进”

来源: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:2011-11-25 09:25

 

    一次与海和尚闲谈,海和尚说,每当我听说某某居士特别精进,如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,比出家人还早,磕多少个大头、诵多少部经、念多少声佛号,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,连基本的社交时间都没有,总之,精进得有些过头、甚至不正常时,我就不由自主地为他捏一把汗。我当时只是一笑,后来反省周边一些朋友的实际修行状况,才发现海和尚的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。 
    初入佛门的人,刚开始修行,一般都会凭着初发心时那股罕有的虔诚和冲劲,特别精进,功课安排得非常紧凑,心里很急切,希望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见成效、得受用。但是,大多数人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松懈下来,甚至连最基本的功课也不要了,更不用说在心地上做功夫,最后变成了“老油条”,再也找不到初发心时的感动和兴奋。这一部分虽然称不上是合格的修行人,但还算是正常人,更糟的是另一部分人,因为种种因缘,不肯中途放弃,继续咬紧牙关,照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,孤独地拼命地盲修瞎练,结果走入误区,不仅自己陷入烦恼和痛苦,同时也给他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。这一部分人,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,是“有问题的人”,是“边缘人”。
    修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它不是在某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就可以完成的工程,它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,是对旧有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全方位转换。它需要有非常深厚的福德资粮作基础,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和长远心作支持,需要有圆顿的知见作指导,需要有大善知识的帮助。 
    仔细观察身边一些学佛朋友“拼命三郎”式的过度精进,我们发现,他们的精进中潜藏着四个方面的漏洞:一是发心不纯正(想出人头地,显示自己比别人更有德能);二是见地不到位(心外求法,将修行与生活打成两截);三是缺乏平常心和长远心(求神通、求感应,急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开悟或者见成效、得受用,心里急躁,不平和);四是不知道正确的用功方法,落在二边中(以石压草,与念头和境界作斗争)。 
    其中尤以发心不纯正的危害最为要命。我们得承认,绝大多数人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经受过痛苦和烦恼,或者受到了挫折和打击才进入佛门的。佛陀讲“四谛”法门,首先就讲苦谛,可见觉悟人生的苦谛,正是人们入道的前提,这没有什么好避讳的。王维有一句诗,叫“平生几许伤心事,不向空门何处消”,正是这个意思。问题是有些人因为在社会上过得不如意,受人轻贱,入佛门之后,这个“我执”之心并没有放下,特别希望能通过自己出色的修行和成就,在世人面前重新找回自信和尊严。如果是带着这种发心来修行,可以肯定,他迟早会误入歧途。修行本来就是要破除我执的,如果发心不纯正,心里面还隐藏着人我高下等比较的念头,“我执”不仅不能破,反而会披着修行的外衣,不断得到浇灌。
    这四个方面的漏洞,如果不能及时堵住,可以预见,越用功精进,危害性越大。一般来说,会出现如下三种情形:
    一是以修行为名,将世间的责任和义务全部抛在一边,不肯正视现实,孤注一掷,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想象的虚幻世界中,不与他人交往,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,甚至连生计都成了问题,最后完全陷入焦虑、彷徨和苦闷中无法自拔,成了一个被社会抛弃的“边缘人”。
    二是不知道正确的用功方法,一味怀着强烈的有所求、有所得的取舍斗争心去做功夫,远离了无住无相无念之般若正见,神经绷得紧紧的,其结果必然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障碍,既得不到身心上的受用,更谈不上在预期的时间段内实现修行目标。此时如果还不肯回头,继续沿着错误的方向作徒劳的挣扎,最后必然会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,乃至精神上出毛病,成为精神病患者。
    三是在强烈的我执心和偷心的驱使下,急于出人头地,求神通、求感应,结果饥不择食,渐渐偏离了佛法的根本方向,心外求法,乃至学习外道法门,落入魔道,甚至以宗师自居,诓徒领众,用神异蛊惑大众,到处招摇撞骗,陷入声色和名闻利养之中,自毁、毁他,其最后结果必然是“师及弟子,俱陷王难”。 
    上述三种情形,无论是哪一种,其结果都是可怜悯的,既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,同时也给身边的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负担,同时还会贻人口实,成为一些人诽谤佛法的实据:看看他!好端端的一个人,学佛学疯了,着魔了,变成了废人、狂人,学佛有什么好处!

     所以,初入佛门、特别想精进用功的人,一定要好好反省自己,先问问自己:我的发心是否纯正?我的见地是否到位了?我的心是否平常、是否有长远心?我是否超越了二边取舍、与般若相应?如果这四个方面还不稳实,那最好还是不要盲目精进才好。学道贵在持之以恒,细水长流。一曝十寒式的非正常精进,终究是不能持久的。  

0.047462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