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佛教经典 > 莲池大师:般若真智

莲池大师:般若真智

来源: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:2011-11-26 08:38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般若(一)

【原文】

土之能朽物也,水之能烂物也,必有残汁存焉,俟沉埋浸渍之久而后消灭,若火之烧物,顷刻灰烬。

吾以是知般若智如大火聚,诸贪爱水逼之则涸(he),诸烦恼薪触之则焚,诸愚痴石临之则焦,诸邪见稠林、诸障碍篰(bu)屋、诸妄想情识、种种杂物,烈焰所灼,无复遗余。

古谓:“太末虫”处处能泊,惟不能泊于火焰上。比喻众生心处处能缘,惟不能缘于般若之上。故学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。

——《竹窗二笔》第56

【白话文】

土,能将埋入的物体腐朽;水,能将浸入的物体腐烂,但都有残质存在,必待沉埋或浸渍得长久了才能彻底消灭。若换用火去烧这些物体,顷刻之间便化为灰烬。

由此现象的启示,我们知道“般若智”好比大火聚。种种“贪爱水”靠近它便会干涸;种种“烦恼薪”遇到它便会焚毁;种种“愚痴石”碰到它便会焦枯;种种“邪见密林”、种种“障碍屋”、种种“妄想情识杂物”等只要一遇到般若智烈焰的燃烧,便再也没有一点遗余了。

古代有一种名叫“太末虫”的生物,(它的生命力、适应性相当强),处处都可以生存,惟独不能生存在火焰上。这是比喻众生的心处处都可以攀缘,却不能缘在般若之上。

所以,学佛的人是不可以刹那失去般若智的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般若(二)

【原文】

予病足,行必肩舆(yu)。一夕天始瞑,舆人醉而踬(zhi),倾盖,即有数男子攘(rang)肩攫(jue)予帽者,意谓内人,或有金宝严其首故也,已而大惭,疾走去。

予以是知般若智如大日轮,日轮才灭而盗贼奸宄(gui)出矣;真照才疏,而无明烦恼作矣。

先德谓“暂时不在,犹如死人。”故学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。

——《竹窗二笔》第57

【白话文】

我因患足病,出行时必须乘轿,有一天傍晚将入暮时分,抬轿人因酒醉而被绊倒,因此轿盖也被倾翻了。这时就有数名男子趁机捋(lv)袖伸臂来夺我的帽子,(因为天黑看不清),意为是女人,头上或有金银珠宝之类,后发觉我原是僧人而大惭,很快逃逸而去。

由此事件的启示:我们知道“般若智”犹如大日轮。日轮才灭(意指已入黄昏),而那些盗贼奸宄便纷纷出来了,正象真正的觉照刚放松一点,而无明烦恼便纷纷出来了。

先德曾说:“(般若智)暂时不在,犹如死人。”

所以,学佛的人是不可以刹那而失去般若智的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般若(三)

【原文】

经言:暑月储水在器,一宿即有虫生,但极微细,非凡目所能睹,故滤水而后用。

若水在火上,火不熄,水不冷,则虫不生。

予以是般若智如火煮水,观照炽而不休,温、养、密而无间,彼偷心、杂惑将何从生?

故学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。

——《竹窗二笔》第58

【白话文】

佛经上曾说:若在暑月把水储在器内,只须一宿之间,便有虫生。但此虫非常微细,不是凡夫肉眼所能见,所以必须经过滤水后方能饮用。

若把水放在火上,只要火不熄,水就不冷,虫也不生了。

由此现象的启示:我们知道“般若智”好比火煮水,正如我们若炽烈地观照而不停,温、养、密而不间歇的观照,那“偷心”、“杂惑”将何从生起?

所以,学佛的人是不可以刹那而失去般若智的。

0.053663s